邹与鲁哄。
穆公问曰:“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,而民莫之死也。诛之,则不可胜诛;不诛,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。如之何则可也?”
战国时期,邹国和鲁国打仗,邹国当官的死了三十三人,而老百姓没有死的,邹穆公很生气。
这场仗的规模应该不大,鲁国那边不知道是什么情况,邹国只是死了三十三个当官的而已!鲁国也算是精准斩首,送邹国的领导先走!
古代打仗要么是领导层之间争面子,要么是争地盘,要么就是争人口,争来的利益都是国君的,贵族阶层的,与老百姓没大有什么关系。
邹国的老百姓还是很有认知度的,他们没有被国君忽悠,打仗的时候懂得保全自己,不去给国君和当官的卖命当炮灰。
邹穆公很生气,要杀掉这些百姓吧,其实并不是杀不绝,邹国才多大,能有多少百姓。邹穆公应该担心百姓都被杀绝了,自己这个国君就成光杆司令了,只剩下国君和当官的,那谁来干活?
展开剩余70%不杀这些老百姓吧,自己又咽不下这口气:老百姓看见当官的死,却见死不救!于是邹穆公问孟子,这些刁民实在可恶,拿这些刁民该怎么办才行?
孟子对曰:“凶年饥岁,君之民,老弱转乎沟壑,壮者散而之四方者,几千人矣;而君之仓廪实,府库充,有司莫以告:是上慢而残下也。
曾子曰:‘戒之戒之出乎尔者,反乎尔者也。’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,君无尤焉。君行仁政,斯民亲其上,死其长矣。”--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
孟子还是个很有良心的专家学者,他没给邹穆公出那些坑害老百姓的馊主意,要是换其他的专家学者,必须得替邹穆公想出个能愚弄并且能继续奴役老百姓,还能给邹穆公出口恶气的政策方案来。
孟子告诉邹穆公,大灾之年,饥荒岁月,邹国的老百姓,年老体弱饿死在荒郊野外的,青壮年离开家园逃往各处的,大概得有几千人。老百姓没吃的,邹穆公的粮仓里丰盈充实,满满的粮食;官府的仓库里也是财物充盈,这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
孟子说是邹国当官的没把这事情告诉邹穆公,是当官的在欺上瞒下,怠慢国君残害百姓。然后孟子又引用了曾子的话,你做出来的事儿,反过来会加到你身上,平时是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,时候到了,一定得报。
孟子劝邹穆公不要怨恨百姓,告诉邹穆公,只要施行仁政,老百姓自然会亲近国君和当官的,也会愿意去为他们做出牺牲。
孟子没从舆论以及教育方面来帮助邹穆公愚弄百姓,而是劝邹穆公施行仁政,孟子堪称是最有良心的专家学者。话说回来了,邹国的老百姓能分得清是非黑白,不去给国君和当官的作肉盾,主动和国君以及官吏们划清界限,在恰当的时机予以报复,说明邹国的老百姓开悟了。
邹国有这样的老百姓,估计孟子也不好忽悠,就算是忽悠,也得下一盘大棋,费时费精力。画大饼,搞宏大叙事,洗脑,然后把邹国老百姓都绑到邹穆公和官吏们的战车上,和鲁国去打仗,最后邹穆公和官吏们再坐享其成,这一套操作下来也得不少时日!
邹国人不认为邹国是他们的,所以他们不去和国君、官吏共情,邹国是邹穆公和官吏们的,那么邹国人肯定不会去替他们卖命。
文字参考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
图片来源于《东周列国志》
发布于:山东省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