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汉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汉宣帝刘询的时代,他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。凭借祖先的基业,刘询过得相当安稳,朝堂上也是一片和谐,国家的政治局势相当平稳。为了彰显自己的统治合法性,同时也为了向天下展示汉朝的盛世景象,汉宣帝在祖先的庙堂前立下了丰碑,表明汉朝国富民安、盛世临风的强盛局面。
然而,正在这一片太平景象中,匈奴却再次捣乱。这一次,匈奴可没能如以前那般肆意妄为,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一直没能彻底平定的匈奴,竟然被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将军轻松解决了。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
在汉朝周边,有一个小国名叫乌孙。乌孙国清楚地知道自己并非汉朝的对手,因此便派遣使者向汉朝表示臣服,愿意归顺,并提议与汉朝建立亲密的婚姻关系。于是,汉武帝便派遣了自己的亲戚刘细君前往与乌孙和亲。刘细君去世后,汉武帝再次派遣了刘解忧。刘解忧在乌孙国受到了极高的宠爱,甚至为乌孙的国王生下了三子两女,汉朝与乌孙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。得益于汉朝的庇护,乌孙在西域的地位日渐强大,而匈奴则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威风。
展开剩余78%不过,匈奴并不甘心屈居人下,便联合车师国计划攻打乌孙。而且,匈奴此前曾向汉朝提出婚姻请求,却被拒绝,因此匈奴单于心生怨恨,打算趁机掳走汉朝公主刘解忧。匈奴认为即使汉朝察觉到,远水也救不了近火,特别是当时汉朝正处于国丧期间,估计不会轻易出兵。乌孙国深知这一点,于是坚持了两年多,直到汉朝国丧期过后,终于将求助信送到了汉宣帝手中。信中,乌孙国向汉宣帝表达了急切的请求,甚至自愿为汉朝清除匈奴余孽,恳求汉朝伸出援手。
汉宣帝接到信后,召集了一众武将讨论此事,张安世、韩增、赵充国等人也参与了讨论。出兵支援乌孙并非小事,毕竟乌孙在西域遥远,汉朝将士对当地情况知之甚少。霍光三朝元老,他建议不要急于出兵,而赵充国则坚定认为应立即行动。霍光对此有些不解,毕竟当初乌桓与匈奴作战时,赵充国并不主张出兵;然而如今乌孙遇难,赵充国却率先站出来要为乌孙解围。赵充国解释说,乌桓是世仇,而乌孙则是忠诚的朋友,汉朝理应给予帮助。霍光听后也不再犹豫,毕竟他的兄长霍去病也曾为西域和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秋天,汉宣帝下令征集大军远征西域,由赵充国亲自领兵。此次远征,汉朝选拔了各地的精锐之士,显示出要与匈奴一决高下的决心。到了第二年元宵节刚过,16万余人的大军分成五个方向,浩浩荡荡地向西域出发,准备将匈奴团团包围,打一个酣畅淋漓的围剿战。与乌孙联合的部队共计20万兵力,整个远征队伍充满了士气,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。
尽管汉朝的军队人多势众,兵强马壮,跋涉了千里来到了西域,但却未能打出预期的战果。匈奴已经不像昔日那样强大,经过多年的消耗,匈奴的力量已经大不如前。否则,他们怎么敢在汉朝国丧期间偷偷行动,却不敢与乌孙直接开战?所有迹象表明,匈奴的国力早已大幅衰弱,只敢与汉朝军队进行零星的游击战,而不敢进行正面冲突。面对这种情况,汉朝将士们预期中的大规模围剿也未能实现,士兵们的情绪不免变得沮丧。
由于匈奴的兵力分散,汉朝军队难以完全包围,然而常惠将军执意继续向北追击匈奴逃兵,并计划与乌孙军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,将匈奴彻底拿下。然而,赵充国却选择了回撤,并在东边的草原上成功截获了匈奴的三百余人,其中包括匈奴的蒲阴王。蒲阴王试图诡计多端,想要将赵充国诱导向北,然而赵充国并未上当,带着自己的部队返回了汉朝。
汉宣帝对赵充国的回撤感到疑惑,毕竟经过了一年的追击,只抓获了三百余匈奴士兵,匈奴的主力依然没有捕捉到。谁料到,赵充国只是在为最终的大胜留着悬念,果然没过多久,西域传来了好消息——匈奴几乎全军覆灭。由于匈奴的示弱和谨慎,他们一直避开汉朝军队,朝北部寒冷的地区撤退。不料春寒骤至,匈奴士兵未能抵挡严寒,许多人冻死在途中。匈奴不得不改变方向,正好遇上了常惠和乌孙联军的夹击,匈奴损失惨重,几乎全军覆没,匈奴的气数也彻底耗尽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